總是屈服或暴怒,親子關係會陷入兩敗俱傷的循環
常常會看到哭鬧的孩子在外面吵鬧,比較急躁的父母往往大聲斥喝要孩子不要哭,威脅孩子再哭就要打人了﹗稍微有一點耐心的父母,會先試圖安撫,安撫無效時不是恐嚇要打人,就是妥協孩子的要求,父母不管怎麼選擇,好像都沒有達到有效教養,教養孩子真的好難﹗
總是屈服於孩子的吵鬧需求,或總是暴怒於應對孩子的無理要求,會讓親子關係陷入兩敗俱傷的循環,前者會讓孩子以為只要繼續吵下去,父母終究會退讓,後者會讓孩子的情緒也容易暴怒,而不懂得好好梳理情緒與述說想法,你還掙扎在兩難中浮沉嗎﹖
不要打、不要罵孩子,有時候像是天方夜譚。孩子好像總是說不聽、講不理,只要打一頓、罵一罵,就會馬上變乖、變好﹗真的是這樣嗎﹖你覺得你以前被打罵長大不也是好好的,但你還記得父母為什麼要打罵你﹖在被打罵的過程中,你有學會父母要你學習的東西嗎﹖還是只記得被打罵時的恐懼和憤怒呢﹖
小時候我們家有六個小孩,父親以一個退伍老兵的身分,養著八口之家。父親對其他的孩子很嚴厲,對我特別的疼惜。我幾乎沒有被父親打罵過的記憶,直到大學畢業我拿回畢業證書,父親還很高興得跟那時住在家裡的大媽說:「這個妮從小都沒有讓我擔心過,這大學畢業證書這不就拿回來了﹗」我從小就體弱多病,甚至在襁褓時期還窒息過兩次被父親救回。但父親的疼愛與信任,讓我把能量都用在認真學習與把自己做好,而不用擔心與恐懼父母是否愛我,所以我的成長之路確實比其他五位手足順遂。
教養要得不是速效,而是良效、長效。孩子不會突然變壞,當然也不會一天兩天就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父母要花更多的耐心與引導,讓孩子學習真正對人生有幫助的生活能力,這個是界線與自律。
當父母幫甚麼都不會的孩子奠定了良好的生活規矩與習慣,就是幫孩子建立了安全的生活界線。孩子難免會測試與好奇,生活界線是否可以打破﹖這就考驗著父母的智慧與判斷能力,有些生活界線要隨著孩子的年齡而調整,如孩子愈大需要的睡眠漸漸減少,從原本的晚上八點睡覺,慢慢會變成九點、十點,甚至十一點。有些界線卻不能打破,如孩子要學習照顧自己與對自己的言行負責,而孩子愈大要學會照顧更多自己的事與賦予更多的責任。
教養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,用打罵來對待孩子,好像立竿見影就收到速效,但是,這就像是接觸毒品似的愈用劑量會愈重,不但沒有對教養孩子產生好的幫助與示範,還讓孩子染上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惡習。
幫孩子訂立良好的生活規矩與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,在我的書《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》有步驟與方法,這是一個可以讓孩子安心與安全成長的界線。
當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能按部就班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務時,自律的能力就潛移默化地成為習慣。
孩子不需要打,不需要罵,只需要好的引導與示範,因為沒有人想學不會,也沒有人想變壞。父母更不需要在暴怒與居服妥協中受盡沒有規矩的轟炸與折磨,喪權又屈辱。
滴水穿石,不單是水的力道,最重要的是時間的積累與堅持。教養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而可以產生魔幻時刻的事,這需要透過良好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與執行。
現在長子國中畢業在家正規畫著高中的學習路徑與方向,而國一的幼子正常上課準備著學校的期末考試。兩個青春期的男孩,雖然也喜歡玩電腦遊戲,甚至還會玩出好戰績,讓同學們羨慕他們又會讀書又會玩。這不是他們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學習上,而是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度,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讀書﹖要如何讀書和玩遊戲才可以有好成績與好戰績﹖這都是從小奠定的基礎所致,好習慣會讓孩子養出好態度。
學習是需要主動與熱情的,不管是讀書還是打電腦遊戲,都需要有效的時間管理和配置,以及專注和良好的執行力。就從陪著孩子養成生活好習慣開始吧﹗
﹡﹡﹡﹡﹡﹡﹡
博客來曬書市集,我的書《優雅教養:傾聽、陪伴、愛,教你解讀孩子的心》單本特價199元,三本特價399元,優惠持續至2020年7月28日,歡迎大家多多支持好書、購買好書。
博客來 https://reurl.cc/M7O2WL